匹兹堡学院工程师创新实践课程圆满收官
发布时间: 2025年8月2日 | 查看数: 43
2025年6月30日—7月2日,匹兹堡学院2025工程师创新实践课程顺利开班,本次课程为匹院学子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的学习盛宴,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行业探索之旅。
工程师创新实践课程聚焦行业前沿,充分发挥国际一流企业在创新创造方面的杰出优势,匹兹堡学院携手企业共建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课程,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行业魅力,激发创新潜能。
Day 1
Intel大数据专家杨润星连续两年为我院ECE和CS专业同学授课。6月30日,匹兹堡学院院长邱民京教授致辞并为其颁发工程师创新实践课程讲师聘书,对杨润星以及Intel对学院教育事业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两个半天的课程聚焦于封装测试工艺,对工艺流程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剖析,同时涵盖了当下各类先进封装技术的前沿概要,为同学们勾勒出了一幅行业技术发展的壮丽图景。
更为重要的是,课程引入了真实封装测试数据,通过开展探索性数据分析,让同学们深入理解数据分析技术在行业实战中的关键作用,看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产生的强大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该课程结束后,我院两位同学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在课程中的优异表现,有幸代表四川大学参加了Intel的生涯体验周活动,收获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无疑是对课程价值和同学们努力成果的最好印证。
自 2023 年 11 月我院与Intel建立合作关系以来,Intel在工程师实践创新课程、毕业设计展以及生涯咨询指导等多个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这种深度合作为同学们搭建了通往行业前沿的坚实桥梁,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践机会和极具价值的行业洞察。同学们得以借此机会拓宽视野,明确职业方向,为未来的职业发展积蓄力量。
Day 2
7月1日,匹兹堡学院教学助理院长柳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钱光武,材料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弓爵、徐文文,工业工程专业教师殷容带领ECE&CS专业的同学走进成都奕成科技有限公司。
奕成科技人力行政副总裁黄勐代表公司对匹兹堡学院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匹兹堡学院教学助理院长柳迪为奕成科技市场产品专家赵天源颁发课程讲师聘书。

赵天源老师为师生们带来了《集成电路与先进封装行业概述》课程,从产业历程、现状到未来趋势,从基础概念到技术核心,结合实例深入浅出讲解。同学们积极参与互动,踊跃提问,赵老师耐心答疑,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此次参观学习,让同学们对集成电路与先进封装行业有了更直观深入地了解,为后续课程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Day 3
7月2日,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联合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开展的工程师创新实践课程再次开班。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总装车间校企合作负责人江济炜主持开班仪式,捷成咨询赋能中心负责人李锐对学院师生一行表示热烈欢迎。

匹兹堡学院教学助理院长柳迪代表学院对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的信任和支持表达了最深的谢意,并高度赞扬了双方团队的辛勤付出,正是这些努力为学生提供了无价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工业工程专业负责人刘扬、工业工程专业教师殷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弓爵、罗诗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董瑞琪、梁栋、校企合作主任薛霜与20位匹院学子共赴本次实践之旅, 并为此次授课专家颁发聘书。

由生产管理部黄雪川、工业工程科罗四龙等专家领衔的课程涵盖了 E-lane 沙盘模拟、低成本自动化培训、基础精益方法模块介绍等多个方面。学生们通过沉浸式地学习和模拟,深入理解了工业工程领域的核心理念和方法,并学会了如何在实际生产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卡车装配线生产模拟课程则分为两轮,分别聚焦于拉式生产和方法模块的应用。在模拟过程中,学生们分组合作,亲身体验装配线的各个环节,从生产计划到物料配送,再到装配操作,全方位感受了现代汽车制造的复杂性和协同性。企业 5S 应用和工业工程领域话题交流环节进一步拓展了学生们的管理思维,使他们认识到良好的生产现场管理和跨学科交流对于企业高效运营的重要性。

焊装车间和总装车间的参观更是让学生们大开眼界。亲眼见证汽车从零部件到整车的诞生过程,近距离观察先进的焊接技术和自动化装配设备,同学们对汽车制造的精湛工艺和严格质量控制体系有了深刻体会,也更加激发了他们对工程技术的热爱和追求。

王宇专家为ME专业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 LCIA(生命周期影响评估)的全面讲解。从 LCIA 背景及历史、应用基本要求,到道场的作用、结构三要素,课程内容细致入微。同学们在分组实战演练中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组装任务,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了理论基础,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整天8小时的课程安排充实紧凑,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和行业前沿技术,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操作、工厂参观、专家讲座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他们未来在工程领域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学院创新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实践经验。
